作者: 來源: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: 2025-06-24 09:31
□周牧辰
五年前,母親搬來與我同住。我本希望她能享受城市生活,然而她承擔的家務勞動反而比在鄉下時更加繁重。她拒絕了我請家政人員上門服務的建議,堅持親力親為,做好所有的清潔工作。每天,母親都要把家里清潔一遍,掃地、拖地,客廳、臥室、廚房、衛生間,一處都不會落下。
我勸她不要天天都打掃,太累了。母親卻說:“累啥啊,我開心著呢!很多父母都沒有給兒女家搞衛生的機會——不是人人都能在城里買得起房子的,也不是每個家都值得每天打掃的。”
兒子升入初中后,我陷入兩難的境地:一方面,我想嚴格要求他,確保他能考入重點高中。另一方面,我又不愿意對他過于嚴苛,因為他只是個十一二歲的孩子。我擔心,如果過分關注分數和排名,可能會對他的心理造成負擔,甚至引發心理問題。
我向母親表達了對這個問題的擔憂和疑慮。母親安慰我說,不要焦慮,應該讓他自己去探索和學習,同時做好接受任何結果的準備。她認為,如果孩子能夠成才,為國家貢獻力量,那將是我們的驕傲;如果孩子未能如愿,至少還能留在身邊盡孝,讓我晚年生活舒適些。無論他將來是出類拔萃還是平凡無奇,都是值得欣慰的。我聽后覺得確實有道理,便按照母親說的去做,讓一切都順其自然發展。目前,兒子與我的關系非常融洽,他對學習也沒有表現出任何厭煩情緒,一切都進展得十分順利。
早年,我在公司工作十年都沒有得到晉升的機會。母親安慰我,不必過于操心,只需做好本職工作,不要與人爭斗,這樣最為自在。后來,我晉升為部門負責人,母親提醒我,既然擔任了這個職位,就要全力以赴,盡職盡責,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和因職務提升而增加的薪水。
盡管母親受教育的程度并不高,且60歲之前一直在鄉村務農,但我對她的豁達和樂觀感到驚訝。與那些一生都在抱怨,憂慮今天、恐懼明天的父母不同,她總是傾向于從積極的角度看待事情,仿佛蘊含著“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”的智慧。
母親安慰我,無非是想告訴我,無論遇到什么情況,都應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,轉變思維,從而達到內心的和解。母親經常說,一個人的不快樂,并非源于外界的事物,而是源于自己的想法——想法正確,通透,自然會感到快樂,任何事情和人都無法左右你;想法錯誤,無法釋懷,就會感到痛苦,任何微不足道的小事和任何人都可能成為束縛。
我應該向母親學習,無論面對什么,都要學會轉變思維,引導自己朝著積極的方向前進。